伞,最早称为盖,《古今注》里说,华盖,黄帝所作也。可见早在4000年前,中国就已经出现了伞具。相传,黄帝造伞,是为了与蚩尤打仗。
当时烈日当空,看不清敌军阵势,他就命人在战车上,撑起了一种叫华盖的用具,用来遮挡阳光。这一战黄帝大胜而归,当时的人们都说是华盖保佑了他,于是华盖就成了皇权的象征。皇帝走到哪,它就跟到哪,专门用来摆造型。但当时的华盖就是用一根长棍支撑的圆形布盖,要两三人才能抬起,且无法收拢。
真正能随身携带又收放自如的雨伞,则是由鲁班的妻子云氏发明。鲁班在外做工,常常冒雨做活儿,一天,云氏看到鲁班设计的亭子,突发奇想,为什么不能造一个随身携带的亭子来挡雨呢?于是她采摘藤条,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把雨伞。
但平民发明的雨伞却不归平民所有,历朝历代,皇帝们对用伞都有严格规定。伞的用料、色彩,就像官员头顶的乌纱帽一样,代表着官位与尊卑。在汉代,只有三品以上的官员,才能撑青色的伞;在隋朝,尚书可撑八把伞,县令只能撑一把伞,平民防风避雨,则用雨衣草帽。正如诗中所写:孤舟蓑笠翁,独钓寒江雪。
直到晚唐,民间才得以使用纸伞,有工匠在纸伞上涂抹桐油,制成了防雨的油纸伞,大受欢迎。一时间,长安的大街小巷,随处可见人人举伞的情景。街边的商家撑着大型的沙滩伞,标注招牌;媒婆们,则撑红伞将新娘接到夫家;而在武术家手中,伞则成了一种常用兵器,就连六根清净的出家人,也要撑伞化斋,一蓑烟雨任平生。
从皇宫到市井,一把伞,遍寻着先辈们的足迹,隋唐时,日本使者来唐访问,只见暴雨中,人人都撑着油纸伞,便将纸伞工艺带回日本,直到今天,和服与伞还是日本妇女的经典造型。
清朝时,英国商人汉威到广州买办货物,带了一把黑伞回到伦敦,当他在英国撑起这把伞的时候,过路人都惊异的指责他,称他用怪物来抵挡雨水,是对上帝的不恭,绅士们用石块儿砸他,车夫们则放马追他。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美国,当雨伞第一次出现在纽约街头,妇女们就被这件伸缩自如的怪物吓得半死,连小孩儿都拿石头去丢打伞的人。直到几十年后,罗马教皇以上帝的名义为伞正名,雨伞才终于在欧美普及。
清嘉庆年间,世界各地的雨伞订单纷至沓来,广东福建等地,以制黑布伞发家的商贾不计其数,中国制造的雨伞行销国外。直至今天,全世界百分之七十的雨伞仍然出自中国人之手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